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古代的技能考试有哪些科目,以及我国古代6种技能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古代科举都考哪些科目
1、考试内容
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。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,略仿宋代的经义,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,所谓代圣贤立言。结构有一定的程式,字数有一定的限制,句法要求排偶,又称为八比文、时文、时艺、制艺。
2、简介
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。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,所以叫做科举。具有分科考试,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,允许自由报考(即“怀牒谱自荐于州县”,与察举制的“他荐”相区别)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。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(605年)开始实行,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,经历了1300年。
3、社会影响
积极影响: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;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;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,扩大了统治基础;促进了社会稳定;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;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。
消极影响: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;官僚队伍壮大,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。
隋文帝仅有策问,隋炀帝开考十科。唐朝考试科目很多,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(经义)、进士、明法(法律)、明字(文字)、明算(算学)。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。清袭明制,但也开过特制(特别科),如博学鸿词科、翻译科、经济科等。
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,明经,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。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,唐朝主要有墨义、口试、贴经、策问、诗赋等,宋朝主要是经义、策问、诗赋等,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。
请问古代科考都考什么么
看下面一些朝代的学生必读(必考)书目,就知道古代的学生负担有多沉重了——
唐:凡《礼记》、《春秋左氏传》为大经,《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为中经,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春秋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为小经。通二经者,大经、小经各一,若中经二。通三经者,大经、中经、小经各一。通五经者,大经皆通,余经各一,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皆兼通之。凡治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共限一岁,《尚书》、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各一岁半,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各二岁,《礼记》、《左氏传》各三岁。学书,日纸一幅,间习时务策,读《国语》、《说文》、《字林》、《三苍》、《尔雅》。凡书学,石经三体限三岁,《说文》二岁,《字林》一岁。凡算学,《孙子》、《五曹》共限一岁,《九章》、《海岛》共三岁,《张丘建》、《夏侯阳》各一岁,《周髀》、《五经算》共一岁,《缀术》四岁,《缉古》三岁,《记遗》、《三等数》皆兼习之。(《新唐史·选举上》)
元:至正二十四年,立国子学,而定其制。设博士,通掌学事,分教三斋生员,讲授经旨,是正音训,上严教导之术,下考肄习之业。读书必先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,次及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礼》、《春秋》、《易》等。(《元史·选举一》)
明:所习自《四子》本经外,兼及刘向《说苑》及律令、书、数、《御制大诰》。每月试经、书义各一道,诏、诰、表、策论、判、内科二道。每日习书二百余字,以二王、智永、欧、虞、颜、柳诸帖为法。(《明史·选举一》)
清:所习《四书》《五经》、《性理》、《通鉴》诸书,其兼通《十三经》、《二十一史》,博极群书者,随资学所诣。日摹晋、唐名帖数百字,立日课册,旬日呈请助教等批晰。朔、望呈堂查验。(《清史稿·选举一》)
古代武考有哪些内容,通过的标准是什么?
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,金榜题名时便是最高的荣誉,堪称人生巅峰。而武考考中武状元同样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,在古代考中武状元的难度一点都不比文状元低。武举制度皇室武则天开创的,其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:马上骑射功夫,包括项目有长垛,马射和马枪;再是身体方面各项条件和身体素质,最后就是对武器的掌握运用程度,唐朝武举在骑射,步射,举重上游考核外,对应试者外形也有标准。
唐朝在公元798年停办了武举科考,到了宋朝又重新开启,并与进士科考并列,但是在考试项目上,宋朝取消了对于身材,负重方面的科目,在有关军人文化素质方面比较重视,所以增设了一些军事理论科目。宋朝武举三年一考,分三级有解试,省试和殿试,在地方的学校和国子监还都设置了武学科目,学制三年。宋朝武举考试合格后还要参加文试,文试的项目主要是有关兵法的应用。
明朝在武举考试上重点以谋略为主,而武艺方面则为辅,每次考试先进行文考,如果没有通过就直接淘汰了,纵使武艺高强也没机会展示。清朝时期又提高了武艺的地位,放到了前面先考,考试项目有骑射,力气,武艺展示,合格以后就可以参加后面的文试了。
武举考试中的拉弓都要求满弓,舞刀必要有花,掇石必须有一丈远才算合格,但是这里面的刀有三百斤重,而石头最轻的也有两百斤,清朝的一斤是五百九十六克,等于我们现在一斤二两。所以古代想要考武举,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毅力是一方面,关键是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就这点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了的,所以说武状元的考中难度一点都比文状元低。
古代科举考试都考些什么?
法令、算术、书法、文才、政论,这些都曾是科举考试的题目,到了后来的明清时期则考八股文。
在我国唐朝时期,科举制度相对完善,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俊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五十多种。其中明法、明算、明字等科,不为人重视,秀才一科,在唐初要求很高,后来渐废。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、文章,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。
所谓的明经,考的就是背书。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,任意翻开一页,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,然后让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。然后随意挑一句话,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。想考过这一科,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,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。
而进士是最重要的一科,这一科考的是写诗做文章,还有对时政的点评。这一科也是最难得的,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。想过这一关,光靠死读书死背书是不行的。
到了宋朝科举进行了改革,把背书和作诗给取消了。只考时政问答,提出对时政的想法然后给出解决办法,最后再从四书五经中挑一句话让考试写一篇作文。
到了明朝,是科举制度最鼎盛的时期,这个时期的科举是最严密,难度最高的。这个时候八股文正式登上历史舞台,成了最重要的考试手段。
所谓八股文,就是要求考生写文章的时候严格按照要求来。对文章的字数、句子长短,每一句的声调等等都有严格要求,这种情况下写文章就没那么简单的。
扩展资料:
明清时代的考生在参加正式的三级试以前,需要先参加“童子试”,这些考生统统称为“童生”,及格以后,称为“生员”,“诸生”或“庠生”,俗称“秀才”。
获得秀才资格,就可以参加省一级的考生——乡试,乡试及格,称为“举人”。举人的第一名称为“解元”,是解送到朝廷担任官职的意思。
获得举人资格,就可以参加全国性的考试——会试,会试及格,称为“贡士”,是贡献举荐给朝廷的意思。贡士第一名叫做“会元”。
获得贡士资格,就可以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——殿试,合格者称为“进士”,分三甲录取,第一甲取三名,第一名称“状元”,第二名称“榜眼”,第三名称“探花”,三人由皇帝赐“进士及第”,其余二甲赐“进士出身”,三甲赐“同进士出身”。
如果一个人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三级考试都中第一名,叫做“连中三元”。据说,中国历史上只有17个人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科举制度
古代的技能考试有哪些科目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我国古代6种技能、古代的技能考试有哪些科目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wronzv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评论列表(0条)